当前位置: 首页 -> 队伍建设
新闻详情
关于优化资源配置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自查报告
信息来源:本站讯 发布时间:2017-04-17

 关于优化资源配置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自查报告  

天津市八里台第一中学新校区于20139月投入使用,学校分二期工程,第一期有一座教学楼和一座综合实验楼组成。硬件建设基本达到相关标准。教学楼、图书室、实验室、功能教室、教学仪器、设施设备等一应俱全。学校在硬件建设上取得了跨越发展,为学校办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将学校关于优化资源配置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关于优化资源配置的自查报告  

A实验室部分  

一、已达到的指标  

(一)建设与设备  

1.实验室、功能教室的基础建设达到相关标准要求。  

1)实验室和功能教室的数量、面积达到标准要求。总间数及分类要目前达到(表1)要求。  

2)实验室和功能教室设备设施达到《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实验室及功能教室设施装备管理规范》的有关要求。安全设施及基本设施目前达到(表2)的要求。  

2.教学仪器、设施设备达到相关标准要求,并有补充更新的长效机制,质量不断提升。  

1)各科教学仪器、设备达到《天津市中小学仪器配备标准》的相关标准。  

2)能够为学生实践与亲身参与为基础的学校特色课程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尤其在功能教室的使用上。  

3.各室基本配备具有相关专业素养的专(兼)职管理人员。  

1)各室均有专人管理。  

2)实验室管理人员基本具备一定技能和专业素养。  

(二)管理与应用  

4.严格落实日常管理规范,为教育教学提供保障。  

1)使用《天津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系统》统一实现信息化管理。  

2)制度健全并上墙,仪器整洁,科学合理摆放。  

5.严格落实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实验课。  

1)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开足开齐,学生实验技能不断提高。  

2)学期计划安排得当,实验记录详实,学生操作熟练、规范。  

3)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开出均达100%.  

6.充分利用实验室和功能教室,开展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活动,不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功能教室有周使用安排计划,并详实填写《功能教室使用记录》。  

2)充分发挥实验室和功能教室作用,使其成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中心。如:学校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  

3)充分利用实验室和功能教室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成果显著。  

B图书部分  

一、已达到的指标  

(一)建设与设备  

1.图书室的基础建设达到相关要求。  

1)学校藏书达到相关要求。  

2)师生阅览室内座位数达到标准要求,环境安静、舒适,室内照明充足。  

3)设备设施配备齐全。  

4)所有教室均设有图书角。  

2.图书达到相关标准天要求,并有补充更新的长效机制,并注重质量的提升。  

1)生均纸质图书远远超过标准要求。  

2)图书更新有保障,且质量好。  

3.图实室配备有一定素养的兼职管理人员,且责任心较强。  

(二)管理与应用  

4.严格落实日常管理规范,为教育教学提供保障。  

1)图书室实行信息化管理。  

2)日常管理规范。  

5.注重培养学生阅览兴趣及良好阅读习惯,充分发挥图书的人文涵养。  

1)图书室对学生开放时间达到要求。  

2)结合校园文化,开展主体性的读书活动。组织严密、记录详实。  

3)课外阅读指导课有授课安排、有教案。  

4)有制度、每日有计划安排固定时间,向全体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5)学校领导率先垂范,引领教师共同读书。  

二、未达到的指标  

(一)建设与设备  

1.图书室面积不够、阅读和藏书没有分离。  

2.图书室、实验室和功能教室曾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3.实验室、部分功能教室个别管理人员业务素养及责任心不强,造成一些影响。  

(二)管理与应用  

1.少数学生实验不能做到熟练和规范。  

2.实验室和功能教室的软件建设亟待提高。  

3.学生读书较少。  

三、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1.加强管理,平时应及时检查与督促。  

2.由于教师紧张,实验室、功能教室管理人员更替较为频繁。  

3.提高认识,切实把图书室、实验室和功能教室用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关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自查报告  

一、已达到的指标  

(一)基础建设  

1.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学校总体规划,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以及管理方面的作用。  

1)制定方案、明确目标、认真落实。  

2)人员配备达到编制要求,且分工明确。  

2.加速“三通两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  

1)“三通两平台”达到学校、教学要求。  

2)校内已实现网络全覆盖。  

3.提升水平,满足需要。  

1)所有教室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并已成常态化。  

2)为每位教师配备计算机、U盘等设备。  

3)信息技术专用教室能满足学校需要。  

4)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能满足学校需求。  

5)根据学校需要,结合特色信息化应用项目,配备相应设备。  

4.各项制度健全,保障学校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各种安全设备一应俱全。  

(二)深度应用  

1.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2.教师与家长能用微信、校讯通进行沟通、交流。  

(三)融合创新  

1.信息技术与课程有一定融合,提高了信息化课程开发与应用能力。  

2.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深度融合,促进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  

3.能依托网络学习空间融合创新教研模式,提高教研活动的时效性。  

4.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深度融合,不断优化管理流程,推动学校现代化管理改革与创新。  

1)学校日常办公、党务、人事、德育、教学、财产、财务、仪器设备、图书室等均纳入信息化管理。  

2)学校各项工作纳入信息化管理,并与上级管理平台对接。  

(四)信息素养  

1.教师具备信息安全意识。能够掌握获取、加工、制作和管理的方法,能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促进自身发展。  

1)学校全员参加培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达到一定水平。  

2)教师每学期至少阅读一本教育教学类书籍,撰写读书笔记。  

2.学生能够做到在网络空间遵守信息道德,树立安全意识,文明交流,提高自主学习与个性发展的能力。  

二、未达到的指标  

1.教师上传课时资源与标准有一定差距。  

2.学生利用学习空间进行自主学习方面有明显不足。  

3.教师应用信息化成果较少。  

三、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1.应提高学校重视程度,将此项工作做实做细。  

2.查漏补缺,加紧整改,确保达标工作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