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论坛——带着“三心”与孩子共同成长 培智学校教师刘继楠
信息来源:本站讯 发布时间:2018-07-10

 

带着“三心”与孩子共同成长

刘纪楠

我阅读了《蜗牛不放弃》和《孤独症孩子希望你知道的十件事》两本书,这两本书都是讲述有关孤独症孩子的一些知识,前者站在家长的角度,后者站在专家的角度,现在我站在自己的角度浅谈和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今天读书我来谈的题目是——带着“三心”与孩子共同成长。

一、带着“耐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让家庭作为孩子康复的主导力量

面对孤独症,当今医学虽无良策,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无所作为,也不意味着作为老师的我们可以无所作为。事实证明,我们可以大有作为。孩子患有孤独症,似乎是非常不幸的事情,但作为帮助孩子康复的大人们,尤其是家长,如果一直困在不幸的情绪中,那才是真正的不幸。而我们作为老师在帮助孩子康复前首先要让家长敞开胸怀,坦然面对自己有一个孤独症孩子。我们常常见到一些家长不愿带着孤独症的孩子外出,甚至尽可能不让外人知道这个隐私。要想让孩子得到康复,就要让孩子感受“开阔”,多与外界交流,只有家长先走出“自闭”,孩子才能真正走出孤独。其次,在认识上,要鼓励家长把孤独症仅仅看做是孩子的一个特质,而不是全部。孤独症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简单地将社会上流传的“印象”:无可救药、不愿与人沟通、行为不良等刻入脑中。在孩子的康复中,我们应带领着家长以欣赏的目光走进孤独症孩子,在欣赏中会很快发现他们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天赋和潜能,这些孩子诚实、纯真、善良,内心充满着无以言表的想被人理解和帮助的渴望,让我们和家长一起帮孤独症孩子找到交流的理由和融入社会的信心!

二、带着“爱心”紧紧抓住在生活情景中的教学与实践。

我们在陪伴身边的孤独症孩子康复的旅程中,也会让自己的心智变得更加成熟,比如养成做事善于坚持、不放弃的品格,培养越来越多的爱心、善心,越来越会“舍得”;不断强化自己责任感;如果坚持自己和孩子做一些如慢跑、骑车之类非常有益的感觉统合运动,还能强壮自己的身体。这些收获反而会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提高生活幸福指数,享用终身。孤独症孩子身上很多问题的解决不是一天、月来计算的,而是以季、年来计算的。在我国,我们接触到部分孤独症孩子的家长、康复机构,甚至还有专业研究人员对孤独症孩子是否要进行感觉统合存在疑虑,这是绝对错误的。有资料介绍,普通孩子中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障碍。孤独症孩子没有感觉统合问题是很少的。关键是搞清楚孩子在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平衡感觉和本体感(写字慢出格,上课、写作业时身体老转来转去,不安地乱动,小动作多等)哪些方面存在问题,然后及时进行针对性训练。相信老师,都有被孩子的诸如充耳不闻、时而会时而不会之类的表现弄得沮丧、焦躁、恼怒。这是你只要想想他们不是故意而为,而是客观存在与他们身上各种问题所致,我们的心绪很快就会平静下来。正常孩子需要爱,而孤独症孩子特别需要爱。我要特别留意享受孩子每一点进步所带来的快客,你将感到越来越骄傲和自豪!即使留下一些“伤疤”,最终也会变成“骄傲的伤疤”。(维维的例子,刚来时呆不住,现在能安静学习,不捣乱)

三、带着“责任心”摸索适合孤独症孩子个人特点的方法。

孤独真难缠,这一点众所周知。我们唯一可预测的正是不可预测的,唯一一致的特点就是不一致性。主要原因是孤独症孩子从外表看来也许“正常”,但他们做出来的事情往往令人困惑而且难以处理。所以孤独症曾一直被认为是“不可能治疗的病症”。但随着知识的累积、理解力的增强,这个观点还是被逐渐改变。由于孤独症孩子没有适当的表达方式,所以他们的需要与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其必然的后果就是愤怒和挫折,而不是学习和成长,不管是通过言语、图示、手势语言,还是辅助性的器材(沟通能力都是发展的基础)。我们有责任发展他们的沟通能力。人和人的相处会有很多模棱两可和短暂的互动。对此,不同的文化会有不同的要求,即使是同一种文化,在不同情境下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患有孤独症、不管怎样就是“不懂”的孩子,无论是在理解还是在行动上,都仿佛是独自处在波涛汹涌的浪潮中,孤孤单单的划着船桨。因此我们有责任训练他们的交往技巧。

读过这两本书,感触很深,觉得自己在面对孤独症孩子的教学上亟待加强,书中将“一路上可能遇到的路标标示出来”,相信它一定能帮助我增加自信,少走弯路,从容、轻松地投入到孤独症孩子的康复教学的过程中去,让你、我、她一起带着“三心”与孩子们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