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教学动态
新闻详情
辛悦青年教师论坛: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艺术
信息来源:本站讯 发布时间:2015-08-26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艺术  

摘要: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要求我们一线的教师要优化化学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活动高效。多年的课堂经历,使我有了更多的感受和思考,我也走进过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深深地被他们的课堂教学艺术的魅力感染着、打动着。教师从创设情境,优化实验、教学策略,运用教学机智等多手段进行多维艺术化,课堂教学艺术的魅力给了学生们激动、兴奋、智慧,学生们能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合作交流,体验着用智慧解决问题的价值与愉悦,这正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也是教师教育智慧、教学机智的体现、教师人格魅力所在。  

关键词:课堂教学艺术高效优化积极探索  

独立思考  

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要求我们钻研教材,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优化化学课堂教学,要注意艺术地创设情境,艺术地实验探索,才能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取多种方法创设思维环境,让学生多思考、多设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下面就我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对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些体会。  

一.教师情感的艺术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人的心灵深处。”教学艺术源于情,情是艺术之本。没有真诚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艺术。教师要用爱唤起每一位学生心底的学习热情,产生学习的需要,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满足并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教育的过程正是爱的过程,爱是激励、是信任、是鞭策。教师要对教育事业的真情、激情浸润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使教学艺术之花拥有坚实的根基。  

二.教材处理的艺术  

对于中学化学教材,有的教师是“教化学教材”,完全按教材规定的内容、结构以及次序等进行教学;有的教师是“用化学教材教”,把教材当作一种蓝本,根据自已的个性和特长、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条件,进行发挥和想象、重组和剪辑,进行有创意的艺术加工。我是赞成后者的,并且自已也在教学中积极地探索着。  

如,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可简化为“写”“拆”“删”“查”四个字。其中第二步“拆”,课本上描述为“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把难溶的物质、气体和水等仍用化学式表示”,这段话抽象难懂、不招边际,老师和学生都感到不好把握。在学习初始阶段,我将这段话简化为:“三酸”“四碱”“可溶性盐”需要拆,其余不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随着后续学习的进行,对需要“拆”的物质范围也要适当扩大。说明:“三酸”系指HCl、HNO3、H2SO4;“四碱”系指KOH、NaOH、Ba(OH)2以及Ca(OH)2的稀溶液。  

又如,“钠在空气中的燃烧”实验,在石棉网上加热,容易发黑,改用一支破的试管中,可以看到明显的淡黄色物质生成,效果很好。用实验探究法学习氯气与水的反应时,可以增加两个实验:①向氯水中滴加硝酸银溶液;②向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实验。  

再如,金属钠一课,可设置一个探索性的实验作为引课:一个盛有水的大烧杯,一块保存在煤油中的金属钠。教师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提问:  

1.取用钠时,打开瓶塞闻一下瓶中液体的气味?  

2.用镊子取钠,不用手拿思考为什么?  

3.大块钠切割时你能获得什么现象和结论?  

4.不规则的钠块在水中如何运动,自身有何变化?  

5.反应结束后向溶液中加入酚酞变红,是何原因?  

6.如何验证反应产生的气体?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钠的性质,改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变被动观察为主动探究,给学生更多的实践的机会,从而发掘、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潜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创设情境的艺术,优美的引课  

“万事开头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美的引课创设出能诱发出学生真实的情感的“环境”,使学生产生发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求知欲。在教学中,要注重信息传输的多样性、奇异性与灵活性,以积极的刺激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设疑激趣,引发思维,使教师真正做到导学生之思,激学生之悱,解学生之疑,引学生之路的作用。一堂课要有好的开头,“先声夺人”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贯穿整堂课。  

如,乙醇的引课:古诗有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琵琶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很多古诗与酒有关,也有传言李白斗酒诗百篇,酒究竟有何魅力呢?让我们一起带着醉人的笑容来学习乙醇、醇类。  

又如,原电池一课:用苹果锌片铜片和音乐贺卡组装一个苹果音乐电池,将苹果藏在学生看不到的盒中,只给学生看到音乐贺卡的闪光,听到音乐贺卡的优美的旋律,当教师将苹果电池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巨大的疑问和浓浓的兴趣一起涌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教师此时再展开课堂教学内容,可以说水到渠成。  

再如,乙炔一课,引导学生观察在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大小相仿的电石和普通的石头,分别滴几滴水,并点燃,随着乙炔火焰的燃烧,学生们的好奇心也随之热烈的燃烧起来了。为使好奇心得到满足,学生能主动地去学习有关知识。  

引课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老师父母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教学的灵魂在于创造,使每一堂课都上得生动活泼,富有成效,仅有引课这一个环节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丝丝入扣的分析相结合。  

四.课堂中的“即兴”艺术  

由于化学世界中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物质性质学习的阶段性和理论理解的局限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以及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思维的空前活跃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如课堂演示实验失败或出现异常,学生突然发问超出所学的范畴或出现令教师尴尬的事情等,呼唤着教师的临场应变、即兴发挥。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即兴”教学的有机插入,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使知识融汇贯通;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有一次课堂提问,全班只有一位学生举手,然而面对这位平时如此熟悉的学生,居然记不起他的名字,怎么办?不叫或叫错,无疑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后学生不会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而且还会使师生之间产生隔阂。面对此境,我突然想到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于是,即兴讲了这么一句话:“全班只有一位第3周期,IVA族同学举手,请你回答一下。”短短一句话,化解了尴尬的局面,同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更为重要的是拉近了学生和化学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不利因素时,教师要从课堂的具体情况入手,发挥自已的机智,运用对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发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引导语,对学生做出合理赞赏的评价语等,对联系师生情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即兴”的发挥把化学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还能触及到学生的心灵,必然会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极大兴趣,唤起学习化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精彩的即兴发挥会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即兴”,把握“即兴”的适时性、适量性。不要为了即兴而即兴,不要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不要有失分寸东拉西扯的“即兴”,注意“量”的控制,“度”的把握。这时需教师善于总结、善于反思,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这正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当然更重要地为“即兴”教学储备“知识财富”。  

五.实验手段的艺术优化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手段,而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情操,塑造品质,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践能力,训练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等方面,具有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家认为,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所在,是激发人们不断产生探求化学奥秘的极大兴趣的主要源泉。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实验的教学功能,借助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如爆炸实验、焰色反应、喷泉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反应等)对学生产生的极大的吸引力,积极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辅以恰当的诱导,以求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的目的。  

如,碱金属元素的第二课时,焰色反应的过程,设计如下实验:将钠盐、钾盐、铜盐、钙盐、钡盐等撒到酒精火焰上,(将酒精盛在的蒸发皿中效果较好),在学生惊叹那些鲜活的跳跃的多彩的火焰后再如实讲解书本中的实验操作。  

又如,在介绍Na2O2能与H2O反应这一性质时,可以先设计成“滴水生火”实验,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大家都知道,水是能灭火的,但有同学见过水能点火的吗?(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演示水滴到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上,脱脂棉燃烧。②为什么会燃烧?燃烧的条件是什么?③推测Na2O2能与H2O反应的产物是什么?试着写出反应方程式。再做课本上的实验,学生学习知识就很轻松地得出结论。还有Na2O2能与CO2反应:可以设计一个“吹气生火”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知识的欲望,让学生主动去学习。  

再如,在讲解NH3产生喷泉实验的相关知识时,在学生理解、掌握喷泉实验产生的原理的基础上,可鼓励学生分组自行设计不用滴管挤水而产生喷泉实验的方法并实验论证。学生经过组内的热烈讨论和各组间相互点评,能得出很多方法:有的采用热毛巾捂热烧瓶内易溶气体,使气体体积膨胀,经玻璃导管与烧杯内水接触而产生喷泉;有的采用密闭的废弃塑料饮料瓶代替敞口的烧杯,通过挤捏塑料饮料瓶使瓶内水位上升,接触烧瓶内易溶气体而产生喷泉;更有学生提出用二个蒸馏烧瓶,一个集满NH3,、一个集满HCl,二个蒸馏烧瓶的支管用带夹子的乳胶管相连,实验时,打开夹子,使二瓶气体混合反应产生固体颗粒而使瓶内气压减小,产生二个喷泉等等。这样,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互动和上台实验演示,既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同时教师又可结合学生的设计方案,加以恰当的诱导,能很自然的引出难溶于水的气体通过化学反应产生喷泉(如NaOH和CO2的反应喷泉等)及“双喷泉”的有关知识,使学生的认知得到提高和深化,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六.提问的艺术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发展着想来设计问题,强化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高中化学的学习,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  

显然,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对问题的提出、探究、解答的过程来实现培养学生思维,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课堂提问的设计策略,通过课堂提问的设计优化来培养学生的高品质思维。鉴于此,我在教学中就如何优化课堂问题设计,培养学生思维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如,“硫酸根离子检验”问题设计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对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不太容易搞清楚,我在实际教学中将硫酸根离子的检验设计成以下几个问题:①一瓶无色的溶液是否含有硫酸根离子,如何检验?②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是否可以证明该试样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③硫酸钡不溶于盐酸,而碳酸钡、亚硫酸钡均可溶于盐酸,为什么?④当未知试样中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盐酸,沉淀不消失,可以证明试样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吗?⑤怎样正确地检验未知试样中含有硫酸根离子?  

在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维,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以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又如,在学“乙醇”中,乙醇的分子式何和结构特点是重点,如何引入这个知识点,可以通过设计如下问题  

1.在乙烷的结构中增加一个“O”,就可以得到C2H6O,那么这个“O”的位置可以放在哪里?  

2.根据插入的“O”的位置,你能够写出哪些结构式呢?  

3.你又能如何证明乙醇属于哪种结构呢?  

在提问时,可以在问题之间稍作停顿数秒,这样造成的暂时性的语言“空白”,目的是给学生以咀嚼、回味已讲过的内容,便于“教”和“学”的顺利进行。因此,个人以为要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作为教师需把握设问的节奏。  

再如,氨气形成喷泉的原因?  

生:氨气极易溶于水  

师:对,但你只是答出了其中一个原因,提示一下,水为什么能被压入烧瓶?  

生:氨气极易溶于水,使得烧瓶内气压减小,外压大于内压,把水推入烧瓶中。  

师:推理得很好,按照这个原理你能否举出其它类似的喷泉例子?  

生:例如HCl与H2O,CO2与和H2O  

师:第一例子举的很好,HCl也是极易溶于水的气体,但是第二例子是否也能形成喷泉呢?不要局限于用H2O作溶剂……  

生:哦,CO2与和NaOH溶液。  

师:很好,你是否能归纳一下,什么样的气体与液体能形成喷泉?……  

通过教师的提示与鼓励,学生不断调整思维,让自己获得了理想的答案。  

综上所述,教学艺术是唤起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学习探究的情感需要、强烈的认知需求,让学生喜爱所学的学科。教学艺术就是按教学规律、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娴熟地运用教学技能技巧,以艺术化的手法组织学习科学的知识。教学艺术就是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智慧课堂中独具个性地进行学习活动,积极主动地探索创造。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同时还在感受课堂中心灵的交流,人格的碰撞;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教学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  

以上是我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点做法和体会而已,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不足的地方还要不断地改进;新的问题还会有,还要不断学习和探究,不断地丰富自已,才能不断进步。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出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为二十一世纪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军事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服务。探索教育现代化、探索教学改革,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责任和使命,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教育创造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