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之窗 -> 课题管理
新闻详情
高中学校课程体系
信息来源:本站讯 发布时间:2019-05-31

附件3

 

 

 

天津市普通高中学校课程体系

 

 

填报

 

 

 

 

 

课程体系名称       “三识”课程体系       

学 校 名  称  天津市咸水沽第二中学      

校 长 姓  名       王静军               

联 系 电  话       18920286688          

 

 

 

 

2018年  11  月  20 

 

 

课程体系名称

“三识”课程体系

 

学校办学理念

服务教育,发展教育,品牌教育

 

1. 学校课程体系结构示意图

 

   三识课程体系

 

文本框: 志存高远文本框: 品行高雅文本框: 身心两健文本框: 学创双能

文本框: (服务教育—学识)基础类课程文本框: 国家必修课程文本框: 国家选修Ⅰ课程文本框: 选修Ⅱ课程(学科拓展类)文本框: 综合实践课课程文本框: 研究性学习文本框: 社会实践文本框: 公益活动与志愿服务文本框: 社团活动文本框: 特色校本课程文本框: (发展教育—见识)拓展类课程文本框: (品牌教育—辨识)选择类课程文本框: 生涯指导类课程 

 

 

 

 

 

 

 

 

 

 

 

 

 

 

 

 

 

 

 

 

 

 

 

 

 

 

 

 

 


2学校课程体系概要(2000字以内)

一、课程“核心概念”阐释

  所谓“三识”课程体系解析为以课程体系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学识、见识、辨识”。

   学识:学识即学问,学术上知识和修养及对事物的准确判断能力。

出自于《梁书·韦睿传》:“汝文章或小减,学识当过之。”元·高明《琵琶记·才俊登程》:"且在此歇息片时,讲些学识,说些志气何如?"

    见识:用作动词指接触事物;扩大见闻。用作名词指见闻;知识。

晋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五》:“每幸郡国,见父老掾吏,问数十年事,吏民皆惊喜。令自以见识,各尽力命焉。”宋张载 《张子语录·后录上》:“自 孟子 后,儒者无他见识。”

    辨识:辨认识别。 明王世贞 《觚不觚录》:“觚之不为觚,几莫可辨识。” 清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人问性之有无,何处辨识?予曰不难,观其说话、行文,即知之矣。”

二、课程目标:传承学校“自主教育”的办学特色,“志存高远、品行高雅、身心两健、学创双能”的育人目标,构建“ 三识”课程体系,促成三类课程相融互补,形成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校本课程的特色化、学生个性彰显化、学业效能高效化、办学特色积淀化的课程发展格局。

三、培养目标:

1.“志存高远”——通过生涯规划类、社会实践类课程培养学生为追求远大的理想及对事业上的抱负、追求卓越等。感受“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意境。

2.“品行高雅”——通过丰富的学科德育、德育课程、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对自我、他人、家庭、集体和社会的关心、尊重与责任感;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增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交流,凸显二中学子“见贤思齐,止于至善”的品行风范。

3.“身心两健”——通过“阳光大课间”及体育专项化的教育实践,健体强身,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发挥心理教育优势,健全学生人格、珍爱生命;开展生涯规划指导,注重学生个性与群性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4.“学创双能”

    学:夯实学科知识基础,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加强学生对知识迁移、应用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开展学风养成教育,展现“笃学尚行”的意志品质,使学生乐学善学;注重学生在科艺体、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领域的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学习实践技能的提升。

    创:挖掘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在自然科学类知识学习中的理性思维与批判质疑的能力,激发学生将学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提升其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四、主要任务

1.有效实施国家课程

(1)整体规划学校课程

    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依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有关课程建设的基本精神,基于学校、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对学校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进行整体设计,形成互补协调,门类多样、结构合理、特色突出的学校课程体系。

(2)基于课程标准实施教学

增强课程意识,依据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校情学情、教学活动、课程评价、资源整合、方法创新等要素进行全面分析和整体设计,形成校本化的学科课程纲要,提高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创新、课程评价的能力。

(3)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发挥信息化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整合各类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师生互动的质量,形成适应信息化化条件下学生认知规律和能力发展的新型教与学和谐互动的模式。

提高信息化优质资源应用能力,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积极探索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设计、教学反馈、教学改进,逐步实现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学习”辅助。

2.校本课程开发

(1)分析课程需求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目的是完善学校课程体系,丰富学校课程资源。目标定位要符合学校特色办学的发展方向,要满足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要适应社会、文化、经济发展需求,要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避免资源本位、特色本位、防止盲目开发。

(2)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依章科学规范地开发、选择课程资源。集中校内外优质资源,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的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依据学校育人目标,采取自主研发、合作研发、课程引入等多种路径开设精品化、特色化的校本课程,不断丰富学校课程体系。

3.课程管理与实施

(1)加强课程建设领导

建立学校课程领导小组。依据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提出学校课程建设发展规划,制定学校课程开发方案,使学习课程建设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要。制定学校课程开发、实施、评估的相关制度,对学校课程建设进行规范管理,保证学校课程健康发展。

(2)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学实施有效管理,保证课程实施规范化、专业化、高品质。

(3)学校课程评价

构建学校课程发展性评价指标,对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价,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3.学校课程体系与落实学校育人目标、彰显办学特色的衔接点(500字以内)

办学理念:服务教育、发展教育、品牌教育

育人目标为:志存高远、品行高雅、身心两健、学创双能

    学校的办学理念为服务教育、发展教育、品牌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分为三个层面,与办学理念依次对应为基础类课程(服务教育)、拓展类课程(发展教育)和选择类课程(品牌教育)。通过基础类课程增长学生的学时,即学术上知识和修养及对事物的准确判断能力;通过拓展类课程增长学生的见识,即为学生提供接触事物;扩大见闻的机会。增长学生的见闻、知识;通过选择类课程增长学生的辨识,即增长学生的辨认识别能力。通过“三识”课程体系的设计,结合学校自主教育的办学特色,落实学校志存高远、品行高雅、身心两健、学创双能的育人目标。